脑力是我们所拥有的最稀缺的资源,而且极容易被消耗和浪费,尤其是在工作中,多任务切换、分心、压力等都可能让我们脑仁儿疼,感到身心俱疲,工作效率当然也高不到哪里去。解决之道就在于,我们需要按照大脑自己的运作规律来行事。
了解大脑可以锻炼你的心智、提升你的工作表现。对能量和信息流动的调节能力越高,你的效率就会越高,获得的成就感也越大。
1、按优先级排序:大脑运行,需要大量能量,不能浪费。因此,每一次使用大脑,优先分配给重要事情。什么是重要事情?为各项工作按照优先级排序,是提高大脑效率的秘诀。
2、利用视觉画面:为减少处理信息所需要的能量,善于利用视觉画面,将复杂想法可视化。首先,画面是高效的信息结构,其次,人脑在创造包含画面的心理意向方面历史悠久。
3、列出物理清单:利用列出物理清单的方法,可以让大脑专注于处理信息而非储存信息。在纸上写下当天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就无须把它们一一记在脑子里,能让大脑得到休息。
4、杜绝一心多用:一次只进行一项有意识的脑力活动。轻松处理多项任务的方法是把其中的部分任务特别是重复性行为转化为下意识动作。察觉到自己在一心多用时及时“踩刹车”。
5、学会唤醒大脑:可以通过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来唤醒大脑。去甲肾上腺素让人变得警觉,多巴胺让人产生兴趣。恐惧会促进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适当压力让你进入巅峰状态。
6、善用右脑半球:右脑主要处理信息间的联系,而非具体信息内容,它对洞察的产生有很大贡献。专注于信息间的联系,而非问题本身;从更高角度观察模式和关系而非细枝末节。
7、学会自我观照:自我觉察是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客观地看待自己。拥有自我觉察能力,是一个成熟成年人行事的关键。如果没有,无异于一个被贪婪、恐惧和习惯驱使的机器人。
8、压力下保持冷静:大脑的目标是让你活着,当大脑感知到有威胁或奖赏时,自发反应就是产生情绪。压力下要学会在情绪占据主导地位时夺回控制权,能调节情绪而非受控于它。
9、主动化敌为友:人们会本能把陌生人归类为朋友或敌人,当缺乏正面证据时会默认对方是敌人。所以,每当你遇到一个陌生人时,都主动地尽早建立人际连接,以减少威胁反应。
在本书的第一个场景里,女主人公埃米莉星期一面临的工作如下:要牢牢记住开车上班的路上想到新点子、到办公室后有200封电子邮件、50多条微信群消息、几十条关于项目的提醒、确认助理人选和即将持续几个小时的会议。事情太多,而她根本没法全部处理完,她现在的脑子一团糟,甚至因为工作应接不暇而错删了领导发来的语音消息。
虽然人生从来都有无限可能,每当要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时,大脑往往会表现出惊人的局限性。了解大脑的局限性,才能帮你更好地使用大脑。
大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前额皮质来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作者用小剧院舞台来比喻前额皮质,将信息比喻成演员,将精力比喻成舞台灯光。每场戏中,舞台只能容纳几个演员,我们必须让舞台灯光充足,让本场戏的演员们有序快速进场退场,还要限制不属于这场戏的演员上台,才能维持整个小剧院的正确运转。
由此,我们可以简单了解大脑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运作过程,我们只需将待处理信息按照合理的顺序排列(优先级排序),在头脑清晰时做最耗能的任务。在处理复杂任务时,切记要让大脑处于处理信息的状态而不是储存信息,要时刻注意将不相关的“演员”请下“舞台”。再配合将复杂信息可视化和列清单的方式,大脑就能很大程度上屏蔽干扰清晰思路,从而做出正确的反应。
最后在此场景的重现中,女主人公了解大脑的运作方式和局限性之后,先为这些事件排列优先级,再一件件依次处理,为接下来的一天开了个好头。
常在社交平台看到朋友们的消极发言:干啥啥不行,退堂鼓表演第一名。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不过仔细想想努力向前真的很难,放弃既简单又舒服。相信这也是不少人的真实写照,想去勇敢闯,内心又想往后缩,暗自恨铁不成钢又怒己不争。
也许大家会认为这是自己性格使然,其实这和你的大脑有着很大的关系。根据埃维安•戈登博士提出的理论来看,大脑有一个首要的组织原则。那就是把你周遭的世界划分为会伤害你或者会帮助你生存的事务,再将危险最小化,将奖赏最大化。
当大脑检测到不利于你生命安全的威胁或者有益于你生存的奖赏时,你的边缘系统(位于大脑中心区域,对体验情绪、记忆、和动机很重要。它包括杏仁核、岛叶、海马体和眶额皮质)会不断做出远离威胁或者接近奖赏的决定。这个过程发生得非常快,大多数时候你根本意识不到他们。
另外你的边缘系统在发现威胁的时候反应更加强烈,这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我们在遇见困难危险时总是会有逃避心态和害怕心理。退堂鼓表演艺术家们现在知道了为什么会打退堂鼓了吧,针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在书中介绍了解决方法。有机会的话,大艺术家们可以自己去书中了解并试验一下。
约翰•多恩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里写到: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我感觉这句诗用来形容人类社交简直恰到好处。
不过比起见面交流,人们好像更爱使用社交软件,李雪琴在脱口秀上说:“我真的很喜欢社交软件,因为它有效避免了社交。”。社交软件的功能属性已经悄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带有社交功能的软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断深入各个领域,但是工作中、生活中的面对面社交仍然必不可免,良好的社交能力甚至成为能写进简历的个人优势之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将社交需求排在第三,但如今的许多研究都表示大脑中用于社交需求的网络和用于基本生存需求的网络是相同的。这些研究数据反映了社交需求于个人的重要性。
作者在书中提到大脑也有社交需求,且社交层面上的安全感、公平感和地位感非常重要,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往往源于缺乏以上三点。作者通过三个场景来告诉读者如何使社交变得轻松有效:一是当你遇见一个陌生人时,尽早与之建立人际连接,再配合其他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更好的合作;二是与人交往一定要开诚布公,保证公平感。因为公平可以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所以公平本身就是一种奖赏;三是地位感是行为的一大驱动力,交往中需要关注别人的地位是否受到威胁,你自己也可以通过一些不威胁别人地位的方式来提升自己地位。
改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本书的第四部分的主题所在。看到这个小标题你或许会觉得莫名其妙,难道我许个愿还能许错?但“这太消极了”这句话这完全没错,作者在这部分的最后一个场景里解释了为什么消极目标不利于实现这个观点。
设立目标,并为之努力,最终完成目标,完成改变这是一个正常的改变流程。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不了解大脑的人,往往从设立目标就开始错了。人类的大脑喜欢确定感,讨厌不确定感。一般来说,问题是确定的,解决方法是不确定的,所以问题本身更容易引起大脑的注意。减肥、戒烟等目标对大脑来说是消极的,因为完成这些目标的过程是痛苦难受的。人们一旦设立了消极目标,大脑就会自动关注负面情绪,负面影响越多就对实现目标越不利。所以,大家的明年的新年愿望知道该怎么许了吧。
写在最后
书中的14个场景大部分发生在工作中,在承受压力的同时高效工作已成为职场人必修技能之一。而认识大脑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正确理解大脑有利于应对问题时表现得游刃有余,学习书中应对策略有益于个人发展。总而言之,正确提高效率能减少你在职场环境中的生存压力,处理任务比别人更得心应手,思考问题时脑子也更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