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总有过那么几次受到某些事情某些人的刺激,告诉自己,你得改变,不能再过重复麻木的、无聊的、没有生气的生活。制定好了计划,按照计划也实施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坚持不下去了,产生了焦虑,改变计划就无限期的搁置下来。
我们为什么会失去动力?我们能改变自己吗?
拖延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焦虑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意识,因为人类的天性是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的,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努力确实是天性使然。
人类的成长就是要与天性为敌。
巴菲特在《致股东信》里论述过,他做的每一项投资都是长期投资,抱定的目标是持续持有,不因为价格原因而出售。
成长必然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我们需要坚持行动以及耐心等待。
知易行难,我们都知道改变自己才能让自己成长,但我们总是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解释自己为什么不行动,其实不愿意行动的原因只有一个:没有清晰的认知体系。也就是说没有找到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也不知道改变自己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更不知道有哪些方式可以改变自己。
《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在36岁的时候突然发现到他自己几乎什么都不会,焦虑油然而生,他强烈地意识到不能这样下去,他必须改变,他开始广泛涉猎知识,从脑科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等学科中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可能性,他慢慢改变自己的方法和路径,最终实现自我改变,写下《认知觉醒》,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此书找出自我改变的方法和路径。
工作的时候,经常说:差不多就行了。明知道要事优先,却整天围着琐事打转,常常加班。
生气的时候,口不择言,总是什么难听说什么,抱怨的话一刻不停,好像怎么说都是自己委屈。
为什么会这样呢?明明自己不想这样做的。那是因为他们真的不了解自己,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在做出会后悔的选择。
人类有三重大脑:理智脑、情绪脑和本能脑。
理智脑:源于灵长动物时代,主观认知。
情绪脑:源于哺乳动物时代,主观情绪。
本能脑:源于爬行动物时代,主观本能。
本能脑和情绪脑无论是从出现的时间,发展的成熟程度还是占据人脑神经元的数量来看,都远远超过理性脑,另外本能脑和情绪脑还主管潜意识和生理系统。种种迹象表明,理性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这就造成了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依赖于本能和情绪。
这样的大脑构造总会导致我们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要不到”的怪圈。
难道我们真的不具备改变自己的潜力吗?不是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关键在于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愿意改变的内在动力以及正确的方法途径。毕竟改变自己的习惯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自我改变,自我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不应该把改变当做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曾经我以为阅读和写作很难,直到有一天认识了土豆老师,在她的引导下,我发现阅读的乐趣,并且越来越喜欢阅读,后来开始写书评,尽管目前写作的水平不高,但我相信未来自己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提高。
1、想清楚
改变自己第一步需要想清楚:在选择的节点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并产生清晰明确的主张。
为什么是想清楚?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无从下手是因为感觉模糊,也就是说,我们想要改变自己,却不知道从何处入手。我们可能想减肥、读书、跑步、学习,但觉得哪个都好,就是没办法做出选择。
清晰的认知就是对模糊零容忍,就是要想尽办法让自己找出最需要、最迫切、最重要的选项。
2、专注力
“做A想B”,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日常状态,其实这种分心走神模式对我们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生命质量变差,因为分心走神的时候,要么沉浸过去,要么担忧未来,或者幻想不可能实现的情况,它会让我们生活在任何可能里,唯独不让我们活在当下。
改善的方法:让感受回归行动。也就是说要让身体感受当下,吃饭的时候感受吃饭,睡觉的时候感受睡觉,慢慢练习回收感觉,让注意力回归当下,专注力必然提高。
3、拉伸区
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无论它们是令人痛苦的还是令人享受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当我们处在舒适区里面的时候,我们为人处世就会非常舒适,当然因为熟练,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到的是:简单、枯燥、无聊。
一旦事情的难度超出舒适区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压力,困难,就会产生焦虑和不安的情绪。当我们这个事情的难度远超出我们的能力时,我们可能会出现自我否定的情绪,更甚至觉得人生无望。
走出舒适区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但难度太大并不能让你成长,拉伸区才是让你成长最快最好的地带。
任何知识如果不能转为自己的东西输出,如果不能付诸行动,那就不叫知识。《认知觉醒》中介绍了一种“笨”且非常有用的办法:写下来。
把工作计划写下来,把阅读感受写下来,把每日反思写下来等等,不但要写,还要及时查看,让自己知道下一步自己需要做什么,看到的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是否能够链接起来,每天反思是否有新的灵感等等。
“写下来”之后,会让我们的脑子变的清晰,我们更容易进入“没得选”的状态,这样就促使我们就当下的选择继续下去。
除此之外,我们必须要学会反馈。
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品产出、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
你发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生活被各种“打卡”约束着:阅读打卡、英语打卡、写作打卡、跑步打卡。对着这些要打卡的活动,你是否感觉到压力,是否半途而废,是否匆匆应付?
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些打卡是否真的让你达到了最初的目的?我相信大部分是没有的。反馈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比如读书,你可以选择坚持做笔记,不断把新知识链接到旧知识上;比如学英语,你可以选择翻译美文,把手机设置为英语模式等等。
有产品作为反馈,就会促使我们进一步去吸收知识去产出更好的产品。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
基于以上论点,Elisi设计的目标系统可以完美提供行动-反馈的正循环
我们从目标出发,通过合理的布局,在工作区和列表完成目标的拆解,搭配周期任务和习惯功能,从每天的计划页出发,辅以日记和开支的复盘,让你能够全面掌控自己的生活。
为什么计划总是得不到执行呢?因为我们带着石器时代的大脑,活在一个信息爆炸、人际复杂的互联网时代。今天,人们制订计划、执行计划的习惯,不少都是错误的。
来,让我们看看下面三个新年计划:
(1)在新的一年中,我希望自己加入大公司,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2)在新的一年中,我希望自己考试拿A,或者达到一个新的绩效目标。
(3)在新的一年中,我要学会编程;我要坚持健身;我要读完100本好书。
这三个计划是不是看着眼熟?然而,它们都是错误或不够高效的。
第一个计划涉及人类动机。如果说动机是人类行为的燃料,驱动着你去做事,那么,这个动力系统是什么样的?
你也许认为,当你开始为某个目标奋斗时,它就能给你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并不是这样。只有那些靠近内在动机的目标,才能让你更好地持续努力。目标只是开始,并不是全部。
我们发现有些目标对人类身心发展的基本需求更加有益。它们能使我们的内在世界更加丰富,增强我们的自我价值感,从而让我们不再从他人的眼中寻找肯定。如果你想真正快乐(并且动力十足)的话,你不光要注重目标所含的内容,还要顾及目标的源头,是追求外在结果,还是内在成长。
奖赏会伤人,因为名利和他人的肯定永远无法满足,反而会削弱你的动机。那些能满足我们内在动机的目标,更能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升级你的行动工具箱的第一步,就是给自己安装一套新的动力系统:基于自我决定论,从外在动机转变为内在动机。
第二个计划涉及你如何看待你的目标。
在看待目标时,你是注重出色表现还是成长进步?注重出色表现是多数人的选择,它让你力争上游,也会让你在遇到障碍时备感耻辱,甚至一蹶不振;而追求进步的人,在遇到阻碍时,会聚焦在问题解决上:我是不够努力吗?是方法用错了吗?我要不要请教别人?如此,他们面对困难时更加坚韧,收获也更多。
追求“成长进步”的目标同成长型心智密切相关。什么是成长型心智?它是本书作者霍尔沃森的导师、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Dweck)提出的概念。
德韦克发现,一些人常常相信智力、性格是不能改变的,倾向于从自己的智商、性格的角度看待任务的挑战;而另一些人则常常相信智力、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前者,德韦克称之为僵固型心智;后者,德韦克称之为成长型心智。两类孩子、两类成人自学者、两类领导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取向。
僵固型心智的人往往倾向于炫耀自己以往的智商与既定成果,一旦遭遇挫折,则感到郁闷;而成长型心智的人则会更灵活地看待人生中的挑战性任务。德韦克曾将400名五年级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获得“用功”的表扬,另一组获得“聪明”的表扬,被赞赏用功的那组测验成绩较好,也较能应付困难的功课。
实验结论是:赞美孩子的天赋,往往使他们误以为凭天赋就会成功,不必努力。如果他们害怕考验,不会努力保持好成绩,反而停下来任人赶上。
升级你的行动工具箱的第二步,就是给自己安装一套新的导航系统,从僵固型心智转变
为成长型心智。
第三个计划涉及你如何提高计划执行成功的概率。
人类大脑爱联想,一旦你把“我要读完300本书”“我要去周游世界”“我要成为更牛的人”写
下来,大脑会以为你已经完成了这些计划。因为它们没有任何具体的行动步骤。在未来一年内,你的大脑不会有任何行动。
于是,痛苦的自责开始了……
为什么要这么费力气说服自己呢?尝试使用一个小小的心智黑客技巧,就更容易克服拖延症、达成目标。这就是“执行意图”。它由心理学家彼得·戈尔维策(Peter Gollwitzer)发明。
戈尔维策将“我要减肥十斤”这种制订计划的方式称之为“目标意图”,他强迫自己的实验
对象使用一种叫作“执行意图”的目标制订方式。什么是执行意图?它就是使用“如果……那
么……”的句式来设定目标。
比如:
·把“我要多运动”改成“如果到了每周三、周五的傍晚五点,那么我就去操场跑步”。
·把“我要减肥”改成“如果今天已经摄入了1800卡路里,那么我就不能再吃了”。
听上去是不是很简单?实验者发给学生10套模考题,要求他们在假期内完成。一半学生用执行意图制订了时间、地点计划(“平日早餐后,在我的屋子里”),一半学生没有这样做。实验结果是:没有做时间、地点计划的学生平均完成了100道习题,而做了计划的学生平均完成了250道题,是前者的两倍之多。
这个改变,仅仅来自制订时间、地点计划所花费的一点时间。执行意图能帮你将目标拆解为具体步骤,在大脑中埋下时间、地点的触发点,化解可能的障碍。它巧妙运用心理的时空转换,是大脑对未来许下的承诺。
你还可以参考戈尔维策的妻子加布里埃尔·厄廷根(Gabriele Oettingen)提出的WOOP方法:
·W代表Wish(愿望),设定你内心渴望实现的目标;
·O代表Outcome(图景),想象你实现愿望后的最好图景;
·O代表Obstacle(障碍),即为了实现愿望,你将会遇上的困难;
·P代表Plan(计划),用执行意图(如果……那么……)来设定应对场景的反应。
升级你的行动工具箱的第三步就是,你需要善用行动杠杆,从目标意图转变为执行意图。
这个世界存在着太多行动破坏者。这首先是一个矛盾的世界,既要求你严守纪律又要求你富有创意,既要求你忠诚可靠又要求你激情澎湃。其次,这是一个容易令你分心的世界,从老板、客户到你的同事,那么多人随时可以打断你。最后,这个世界还是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只是今天的诱惑在科技与媒体的包裹下,变得日益隐晦。
正如《黑客与画家》的作者保罗·格雷厄姆所说,唯一强迫人的方式是征兵,但我们已经30年没有这么做过了,而是一直利用名利吸引人工作。
世界越复杂,你就要越简单。与矛盾、分心、诱惑同行,你需要升级你的行动工具箱。
自我决定论、成长型心智与执行意图这三个行动工具分别来自动机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的前沿进展。正是在科学的武装下,我们才得以在这个世界上更好地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