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察,缺乏目标感的同学往往有这些特点:
① 目标不清晰: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工作,随波逐流
② 执行不坚定:耳根子软,容易受到他人影响,焦虑迷茫,却又不动手去做
要建立目标感,其实需要有一个好的目标。在管理学中对此有比较详细的标准,如下:
看起来可能有些抽象,具体怎么应用呢?
下图为详细的示例指导:
制定完目标,下一步就是目标的拆解。这一步十分关键,需要仔细阅读。
先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OKR:
OKR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是一套明确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它的核心在于将看似很难实现的目标进行不断拆解,直至执行层面,并提升人的目标感。国内外包括谷歌、FaceBook、腾讯、华为等大厂在内,都在使用OKR工作法来提高企业绩效。 O,即Objectives,指目标;KR,即Key Results,指关键成果(由目标拆分而来)。
为什么要使用OKR?
圆桌派有句话:“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
因此,除了制定具体的目标,我们还要更加具体地规划出目标的实现路径。
试想,如果将一个抽象的东西层层拆解,从最开始的遥不可及,一步步分成我们谁都可以做的日常小事,迷茫焦虑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场景:面对周末完成小组作业PPT的目标,你感到烦躁,因为你没有参与过前期工作,对现有进度一点都不了解,而且你做的PPT很丑。这时,焦虑油然而生:自己肯定做不完了。
这时候,你就想想,这个目标可以拆分为哪些关键成果?
O:周末完成小组作业PPT KR1:向其他成员收集现有成果 KR2:阅读并整合现有成果,形成大纲 KR3:找PPT模板 KR4:将大纲填充进入PPT模板
是不是顿时清晰很多了?
如果还是觉得做不来,可以从最简单的开始做起:收集现有成果、找PPT模板,这些不怎么耗费脑力,做完后,你会发现总目标已经完成近一半了。
使用Elisi,可以让你非常方便地设置目标,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执行模式。
面对较为复杂的目标时,拆解目标的逻辑可以参照金字塔原理。其逻辑大概分为以下三种:
方法:明确因果,列出行动,按时间排序。
在这里,我们通常容易犯的错误是混淆原因和结果。比如在制定健身计划时,有人可能认为游泳的健身效果不错,因为许多游泳健将身材都很好。但是我们无法判断他们是因为经常游泳才身材好,还是因为身材好才导致游得好。
即将整体分割为部分,或将部分组成整体。
典型例子目标计划示例:考研410分,可以拆解成各个科目最少需要考多少分。
将类似事物按照重要性归为一类。每类都有共性,但程度不同,我们可以将最具该特性的问题排在第一位,先强后弱,先重要后次要。
举个栗子,我们的目标是:2个月内学会数据分析,有如下三个关键成果:
关键成果1:相关性最强,即学会MySQL等数据分析工具;
关键成果2:相关性其次,即数据统计方法等理论知识;
关键成果3:相关性最弱,即提升数据分析高阶思维的书籍阅读。
很多时候,我们缺乏做事的动力,是因为单纯的懒吗?不是,是因为你不懂如何驱动自己的大脑,给自己双面反馈。
有人可能问:“我自己的大脑还要驱动?”
是的,因为大脑总是有它自己的想法,它很调皮的。否则,为什么你常常感觉自己被被窝封印了,想起却怎么都起不来呢?
懂驱动,需要你从内心里真正地认同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从而产生自驱力。
想象一下,如果不懂驱动自己,就相当于是没加油的车,没吃草的马,光靠人在后面推,能跑得快吗?不可能。
如何拥有自驱力?分为两个方面:正面反馈和负向鞭策。
第一个是正面反馈。
很好理解,就是不断地给自己鼓励。在这里有一个概念叫“预支结果”,也就是在事情还没完成前,就想象完成这件事情后的结果,而非过程。
比如,你在学习前,失去了动力,这时如果想象一下努力学习后拿到奖学金的幸福,而不是想象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无聊,鼓励是不是就来了呢?
第二个是负向鞭策 。
趋利避害、厌恶损失,这是人的天性。但你知道这种天性强大到什么程度吗?
举个栗子,让你丢1000块钱,和让你有可能丢2000块钱,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虽然后者有可能丢的钱更多,但是选前者一定会丢钱——此时人的损失厌恶情节会本能选择“赌一把”。
这在我们现在看来可能不可思议,第二种情况丢的可是2000块钱啊!但是没办法,我们面对损失产生的消极情绪远远超过收益产生的积极情绪。
设想,如果此时有一个人总是在你懈怠时提醒你:“不学习,考不上研,你就会失去xxxxxxxx”,这不就相当于变相地利用了你的损失厌恶,让你麻溜地滚去学习吗?
将正面反馈和负向鞭策同时应用在习惯培养上,可以事半功倍。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首先做到的就是知己。
这里的有效反馈,指的就是你需要了解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换言之,有一个学习助手在记录你学习的轨迹,让你知道该从何处去改进。
否则,很多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正在堕落,还以为自己和以前一样,每天从早上学到晚上,殊不知学习效率已经和以前比已经差了不少。
但是问题来了:不记得今天学习的细节,也无法准确感知今天的效率怎么样,怎么办?
面对这样的情况,推荐大家及时复盘。
最近网上有句很火的名言:重复是记忆他妈。道理没毛病,但是也有不适用的情况。
比如很多同学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嘴里还在念着,思绪已经飞到远在几百米以外的食堂去了,结果背了2个小时,发现一篇课文都没背下来。然后再重复,再重复,再重复……还是没背下来。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的注意根本就不在书本的内容上,知识没有进入长时记忆,过一会就忘了。
要想让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一定要复盘。
复盘不是简单地说说今天做了什么,而是有科学的方法。例如,检查今日进度——复习今日所学——分析今日优缺点——总结反思。
建议大家使用笔记或日记功能,每天反思并记录自己的进度。